春天來臨,
正是出游踏青、放風箏的好時機。
風箏起源于中國,
至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。
在明媚的春光里
踏青、放風箏是每個孩子最開心的時刻。
放飛風箏 寓意著
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憧憬。
因為疫情的爆發(fā),全國的小朋友們都不能外出,在家中自覺防疫的隊員們不僅希望早日與朋友們在校園中相聚,心中也特別牽掛武漢的小伙伴們。
于是,風華桐鄉(xiāng)路小學的少先隊員們在輔導員老師們的鼓勵下,自己動手設計、制作風箏,并在風箏上寫下了送給武漢小伙伴的祝福:盡管我們相隔千里,但并不孤單!相信冬去春來,我們會迎來勝利的春暖花開!寫滿心愿的風箏,寄托了對武漢小伙伴的牽掛,對祖國的祝福!
風箏制作
風箏用細竹扎成骨架,再糊以紙或絹,系以長線,利用風力升入空中。傳統(tǒng)的中國風箏技藝包括“扎、糊、繪、放”四種技藝,“扎”即要達到對稱,左右吃風面積相,又包括:選、劈、彎、削、接;“糊”即要保證全體平整。
載春風 飛武漢
風箏是交流的使者,自由的象征,聯(lián)結著友誼,寄托著祝愿。五彩斑斕的繪畫是孩子們情系武漢的心意,一句句祝福是孩子們戰(zhàn)勝疫情的信心和期盼。
親愛的武漢小朋友,請相信我們一定可以渡過難關,迎接光明。盡管我們相隔千里,但是你們并不孤單!相信冬去春來,我們會迎來勝利的春暖花開!希望這些小小的風箏能承載著隊員們的愿望與祝福,伴著春風,飛向藍天,飛向武漢,飛向全國少先隊員的心中。
供稿:美術組
編輯:張宇